WWDC重點摘要

WWDC重點摘要

WWDC重點摘要

例行摘要

  1. 手錶:發現手錶用戶就是控制狂跟運動狂,所以集中發展他們需要的功能,所以你如果沒在運動或希望生活簡單的,可能不是他的目標用戶了。
  2. OSX:新的檔案管理系統,對外接顯示卡的官方支援以及對VR遊戲的支援是比較有感的提升。但也因為檔案系統的升級,在升級後,可能會出現回不到前一版本的問題。
  3. MacBook:微幅升級,應該會對散熱有所提升,進而提升使用時間。最入門款被砍掉了,等於變相漲價。
  4. MacBook PRO:小幅升級,價錢下調6000台幣。去年買的人在台下,表情不是很舒服。導致同規格的機器,華碩終於開價超過蘋果,也順便告訴PC廠商說 「大家辛苦耕耘18個月的高階筆電市場,我降個價,大家又回覆沒競爭力的原狀摟!」
  5. iMac:分切成三塊,入門,買21吋,機器降價更容易入手,但我建議把降價的錢拿去升級記憶體。或買外接顯示卡。主力生產工具,上27吋吧!
  6. iMac PRO:針對系統開發和影音編輯專用機種,規格瘋狂無上限,當看完規格,簡報冒出十五萬起的價格,我居然覺得「好便宜!」
  7. iOS 11:神奇的更新,手機版增加的功能有限,而IPAD版本,根本是重新做人,就在大家覺得平板已經GG了,他跳出說,「我還能再戰十年!」 可以說這次的更新,重點都是提升平板的操作,希望能夠達到筆電的體驗。
  8. New iPad PRO 10.5:價格不變螢幕加大、記憶體加倍,求底下拿9.7吋的觀眾心裡陰影的面積。
  9. Home Pod:老賈的遺願,庫克的復仇。蘋果有推出過音響,但因為售價高、單一功能,銷量不佳黯然下架,被視為老賈的遺憾之一。這次新機種融合更多機能,希望能復仇。

以下是個人意見

  1. 手錶:功能更強,但更適合特定用戶,建議等下一代。
  2. MacBook:入門機種價錢跟MACBOOKPRO入門一樣,用400公克換三倍效能?我願意多背400公克。但女生還說很推薦輕薄款的MACBOOK。現在可以開始收舊款當外出機種。
  3. MacBook PRO:入門款再降價後,CP值完爆其他機種,但只有128G的容量,根本不敷使用,不推。高階款提供更多高規格的選擇,滿足以往「效能不夠啦」的不滿。我個人推薦次入門款(256G無TB版),相較有TB款,省下的10000塊拿去升級記憶體、買外接顯示卡更有感!
  4. iMac:一般用戶,我會建議21吋機種加上外接顯示卡,遊戲和日常使用一把罩。重度用戶,27吋不用猶豫了。至於那個iMacPRO,人生有更多花錢的方式,你可捐給慈善機構或是到海外遊玩。
  5. iPad PRO 10.5:激情之後的一陣尷尬。現在看不出升級的必要性,對於有舊款PRO的人,想到設備(鍵盤、筆)都要再買一次,實在是一筆沒必要的支出。但對於想要入門的人,有3/4價錢兩倍容量的入門款。有必要升級到PRO嗎?所以在我眼中,他就是一個尷尬的存在。
  6. Home POD:首先,他目前不支援Spotfly,已經殘廢一半了。再來從硬體上來看,他就是一個APPLETV沒有辦法連接TV然後加喇叭的版本。以一萬五的售價。我寧可買一隻APPLE Watch加一般藍芽音響或APPLE TV加藍芽音響。
  7. 從這次發表來看,蘋果試圖回應外界對於VR、AI發展過慢的疑慮。而具體回應則是,他試圖從內容生產(iMAC)、發布(APP STORE)到最終消費者使用(MACBOOK、iOS11),打造一條龍的產業鏈和保證開發者收益。而相較於iOS10的改變,這次的改版已經看出IOS和OSX的整合計畫已經上路了…這更顯新IPAD的尷尬地位,「萬一」明年要出整合兩大系統時,現在IPAD能支援嗎?能順順跑嗎?我要不要等明年再看看?
  8. 最後,反正這批產品最慢也要到年底才會上完,這次售價有調整過,去日本買的優勢不再,乖乖等台灣公司貨比較實在。我個人會去找找MACBOOK的出清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新買電腦的流程

我流選大學策略

每週一產品(2018Week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