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

科技雜談 EP.21 在發展路上越走越艱困的iPad家族

圖片
圖說:iPad第十代 來源:官方網站 蘋果還是趕在2022年10月18日發布了第十代iPad,本來應該作為重要的里程碑的這一樣一款第十代產品,在我看來就是走路一個黑暗的產品。 筆記型電腦還是平版 這一代iPad基本上已經衝著筆記型電腦特別是二合一筆記型電腦的路去了,主要特徵是 前置相機鏡頭由機器短邊中間移動到長邊中間 鍵盤更好的分離 前置相機鏡頭由機器短邊中間移動到長邊中間 第一項改動其實是對這三年多線上課程中的經驗中學到的,以往iPad鏡頭是為了一對一視訊電話使用,但到了線上課程時代,螢幕內不止需要有對方的影像,還有簡報、其他聽眾、聊天室等其他內容,如果採用傳統立式畫面,扣除對方影像後,能留給其他內容的地方就不夠了。 尤其目前大部分簡報和影片都採用長寬比16:9模式製作,你要把這種內容塞進硬體是3:4的螢幕,而且還是用硬體比較短的3那邊去對應內容比較長的16那邊,真的已經變的不切實際,所以用戶大多都自己4:3方式使用iPad,這時候如果你還是把鏡頭擺在3的那一邊,不是不斷逼用用戶用其慣姿勢使用機器,就是讓用戶用一直拍到他下巴和鼻毛的角度參加線上活動。 因此,這次算是蘋果對消費者習慣的一次妥協。也預告這台機器更多時間將會是以4:3的方式使用,當年賈伯斯預期的像一本紙本雜誌一樣3:4的使用方式將慢慢消失。 鍵盤更好分離 新版鍵盤,又再次展現蘋果對於某些事物的堅持,他們決定推出一款採用新的接頭和底座的鍵盤。iPad自己宣傳廣告上一直認為自己就是台稱職的電腦。這項工作回到最入門的平版家族iPad後,到底要怎樣實現呢?如果跟進階款iPadPro和iPadAir一樣,使用一樣的鍵盤,那這幾款機器之間的差異就非常小,如何說服大眾買高階的機器或是屈就於便宜的就好了? 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所以蘋果就搞出一套邏輯,就是主打方便拆卸,我是不知道原本巧控鍵盤是有多難拆卸,但蘋果就是硬要給你弄出一套新的東西體系。 當然這一組鍵盤不便宜,而且還需要靠後面背面立架才能支撐。這樣在我看來半殘又抄襲其他廠商的鍵盤,蘋果也知道要用戶替他買單是很艱困的任務,蘋果的對應方式是?直接給你完整鍵盤佈局,巧控鍵盤出現時,因為不知名原因,反正蘋果就是砍掉鍵盤第一排的功能鍵,也就一般筆記型電腦會有的調整亮度、音量和其他設定的那一排,這對重度用戶來說,這一排真的很需要。這次蘋果在入門款機種的鍵盤加進來,就是讓

科技雜談EP. 20_微軟2022年10月發表會雜談

圖片
  圖說:2022年微軟新品  來源:微軟網站 微軟近幾年都會在10月左右辦一場發表會,這場發表會的特點在於 他是結合軟體和硬體,所以會一口氣看到很多新功能。 也因為是軟體和硬體需要高度整合,所以通常是硬體先上然後軟體沒跟上,造成大家過度期待。 這是一場面向商用市場的活動,所以軟體很多商業場景的應用讓人看到淺力。 但也因為是一場商用市場的活動,所以很多服務和功能都需要你的公司或組織有購買對應方案才能用。 但這一切不影響這場會議內關於硬體方面的分析和討論,因此本次集中火力來看硬體上有啥新東西 Surface Laptop5 外型沒變多一個顏色 重點升級還是在處理器升級到Intel12代處理器和EVO認證,代表這台機器在充電、睡眠中啟動和續航力都有一定的水準,也代表微軟原本想要自己搞的高效能標準正式宣佈下車。 另外比較小的升級就是麥克風和攝影機,終於算是跟上蘋果角度帶入雙麥可風。 購買建議: 這台機器最大的缺點就是只有一個USB-C和一個USBA,而且都在電腦左側。他在設計時就是以不外接或是只用專用接頭外接的作為出發。 這台機器做工和質感是少數Windows筆電能跟MacbookAir對決的,你要一台鍵盤、觸控板和機身觸感良好的機器,真的只有這一台可以選。 因為機器再美國太常出現特價,不建議現在全額新價錢購入,真的不值得。 SurfacePro9 先說這一次分成兩大類,一類是SurfacePro9,一類是SurfacePro9 5G,你購買前先分清楚。 先說兩大類選擇結論,如果你沒有一天5小時沒辦法插電使用和5G,而且只作簡單的文書作業的情況,你還是買SurfacePro9 SurfacePro9 基本上機器本身已經進化到最終形態了,有這種二合一機器需求的人也都知道自己的需求。 預算有限的,都去買華為聯想了,我也推薦他們購買。需要完整外接頭的,都選Dell了。需要再嚴苛戶外使用的,也知道Dell和Pansonic才是自己唯一選擇。 SurfacePro9 5G 這台機器從處理器開始就跟一般筆記型電腦不同,所以會遇到很多一般電腦不會遇到的鳥問題。但也會因為受惠於設計比較接近智慧型手機,他可以提供很多新的想法或方式讓你工作。例如提供更好的視訊即時背景噪音去除、背景畫面模糊等手機常見功能。 購買建議: Surfacce

科技雜談 EP.19_2022年下半年AirPods家族選擇大會

圖片
 圖說:AirPodsPro2,來源:蘋果官網   先說結論,現階段除了AirPodPro2,其他都不推薦購買,因為從AirPodsPro2的耳機充電盒可以看的出來,耳機本身能但AirPodsPro2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推薦。 另外講一下一個對於這種耳機的基本觀念 這種小型耳機就是消耗品,壽命最長就是5~6年,如果你無法接受幾千塊的東西只能用幾年就變廢物,你真的不要買!真的不要買!真的不要買! 選AirPos三步驟 第一步:你是否能接受耳塞式耳機? AirPods系列根據跟耳朵固定的方式分成三種 頭戴式:就是有頭梁整個耳機罩住你耳朵的傳統耳機。優點是聲音和降噪都很優異。缺點是體積大不好攜帶。代表性耳機:AirPodsMax。 入耳式:耳機會有一部份進入你的耳道內。優點是配戴舒適。缺點是隔音效果不佳,無法做出降噪機能。代表性耳機:AirPod2、AirPods3 耳塞式:除了耳機有一部份進入外,前面還會有一塊橡膠、矽膠或海綿將你整個耳道堵住。優點是隔音效果良好。缺點是因為完全堵住,內外空氣氣壓不同會有不適。另外部分人也會有異物感。代表性耳機:AirPosPro、AirPodsPro2。 雖然大家對於AirPodsPro1&2的降噪能力和音質講的多強多棒多天馬行空,但實際上,如果你對於耳朵有東西塞進來就是無法接受,或是無法長時間配戴,那就算降噪能裡再優異。你最後也是戴沒10分鐘就脫下來,最後到壞掉前根本沒帶超過多少時間,你就浪費你的錢的。 這一段結論 建議想買的人一定要去實體店面試戴,如果真的不舒服,就不要勉強自己一定要戴耳塞式耳機,舒適是所有耳機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步:我真的有需要降噪功能? 降噪耳機最主要用途是在搭乘交通工具過程。基本上開車和騎車因為要能及時接收到外界訊息,不應該使用降噪耳機。 另外一個用途是在辦公室內可以用降噪耳機隔離其他的發出的聲音讓自己變的更專注。 另外基於技術限制,降噪耳機目前比較能降低固定頻率的聲音,例如冷氣運轉的聲音、汽車、飛機引擎的聲音。但對於人聲、捷運轉彎摩擦鐵道的聲音等其實效果有限,不要過有過高的期待。 這一段的結論 如果你大部分時間是以大眾運輸工具當作通勤方式,或是你公司允許員工戴耳機上班,你再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 第三步:我的預算 預算就是壓力,蘋果商品基本上就是提供頂

科技雜談 EP.18_到底買MAC是在裝B嗎?

圖片
  關於買MAC是不是裝B,每年開學季都會有這種討論。這次就以2022年下半年現況來討論。 先說結論:根據你的用途和買的機種才能決定你是不是在裝 基本文書: MacbookAir(MBA) M1是一個好選擇 如果你只是Word打字、Excel小型試算表、PowerPoint做做簡報,基本上只要25000~30000左右的筆電機種就能輕鬆勝任,所以你硬說要買MAC我覺得不需要,甚至在Win11更新到22H2版本以後的款式,在多工多視窗功能上,又進一步海放Mac作業系統。 但是,如果你的工作情況是你每天都要在外面不斷移動,需要一台長時間配合你移動辦公需求的機器。這裡指得是你每天可能需要在外面使用超過4~6小時筆記型電腦的時候。 這時候以3萬內的機種,只有MBA這台機種能夠達成這個要求,另外因為MBA M1充電最高功率就30W,所以他的充電器也比其他機種更小更好攜帶。 但是,如果你因為要搞這東西就要買MBA M2或MacbookPro(MBP),那真的就有點殺機用牛刀了。 最後還要提醒一點,如果你的工作是跟政府機構或學術單位,他們對於文件格式有嚴格規定,如果用MAC,你就有可能給人家一個格式有問題的檔案,我非常不推薦這樣的用戶以MAC當作主力機。 遊戲: 你說要買MAC玩遊戲就是在搞笑! MAC的遊戲環境就是缺,雖然蘋果已經把電腦用處理器跟手機一樣換成同樣架構的,理論上手機遊戲可以直接無痛運行。但蘋果希望廠商要對筆記型電腦用戶提供適合電腦的介面,所以對於那種直接移植或畫面拉大就是敬謝不敏。但廠商有必要針對一個已經沒啥人和信心的電腦市場調出資源開發電腦版?這是這就變成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尷尬問題。 所以現在有人跟你說我買電腦就是為了玩遊戲,真的勸勸他。 如果你是蘋果用戶又想要玩遊戲?我強烈建議你就買一台SteamDeck掌機。不要在蘋果上搞花樣了。 影片剪輯: 如果只是學生剪輯活動短片,還是買MBA M1 現在手機影片攝影機能已經很強了,學生如果不是攝影藝術或設計相關,根本不需要買專業相機。 如果手機是iPhone,透過MBA M1加上FinalCutPro,就能用很高的效率進行編輯。 影片編輯是否需要買MBP?如果你打算以此為業,我會建議你直接買MBP,不要在那邊先買再換。 影片剪輯市場是零和遊戲,也就是有片子跟沒片子的差別,真

東京行程建議

圖片
地點:新宿御苑  Photo by:Mr. Fat   因為眼看2022十月份就要開放去日本了,所以就整理一下我會去的地方。 如果不想遇到我就自己閃開喔! 以完整四天三夜為例 第一天: 上午: 上野東京國立博物館、上野公園星巴克(藝術+自然景觀+打卡) 淺草雷門+附近小店(東京知名景點+小吃點) 午餐: 淺草附近餐廳(我自己都隨便吃,帶人逛就去吃大黑家炸蝦) 下午: 和羽橋道具街(逛稀有餐具或廚具) 秋葉原(宅宅天堂) 晚上: 東京車站(站體本身就是古典建築) 蘋果丸之內店(看一下蘋果商品) 晚餐: 東京車站地下街六里舍沾麵(我自己東京必吃) 飯後: 三菱一號、丸之內街道、有樂町 宵夜: 有樂町橋下吃幾串燒烤 第二天: 上午: 新宿御苑(我自己是一定會來,就是喜歡這個公園的氛圍,如果問我東京在哪裡約見面方便?我都說這邊的星巴克碰面。) 午餐: Shake Shack 外苑いちょう並木店(秋天坐在戶外吃高熱量食物就是讚) 下午: 原宿+表參道一路逛到澀谷(就是一個吃點心家吸收新的東西) 下午茶: 巧克力+可麗餅 晚上: 澀谷附近百貨公司和店家 晚餐: 烤內臟餐廳(我就愛吃內臟) 飯後: 澀谷附近去看看日本現在的流行。 第三天: 早上: 井之頭公園(就是一個悠閒的公園,我光是坐在湖邊就可以待整天) 午餐: 邊逛街邊吃 下午: 中野百老匯(中年肥宅聖地,逛吃完無懈可擊) 晚上: 新宿附近店家百貨或電器行 晚餐: 新宿的拉麵店 飯後: 新宿附近 第四天: 上午: 豐州市場(補充海鮮、乾貨或是醃製品) 午餐: 豐州市場裡面餐廳 下午: 銀座(伊東屋買文具、蘋果銀座、木村家麵包) 晚上: 去機場 晚餐: 機場裡面拉麵店 這個行程簡單來說就是吃東西加逛街,完全沒有任何具有啟發或成長的要素,想耍廢就照著玩吧!XDD

幾個推薦的免費技能可以讓你升上大學前或研究所前值得好好練習的

卡在升學階段沒事做,現在又不能出國,剩下半個月的暑假,推薦幾個可以玩又不用錢的技能練習。 高中升大學 1. 中文盲打 * 為何需要學?     * 提升打字效率,上大學無論追另一半、跟人家筆戰還是打報告,都要大量打字。     * 不用受限於鍵盤沒有注音符號而需要在台灣買筆電。     * 盲打可以降低大腦對於找按鍵的焦慮,讓你更專心於工作上。 * 練習建議     * 練習教材可以從網路上新聞開始。     * 如果是Windows建議從新注音開始。     * 至少要練習到中文或英文其中之一可以盲打。     * 盲打練習中就要養成中文文件就用全形標點符號,英文文件就用半形標點符號,相信我,我不少人包括我看到中文文件用半形符號時,直接覺得這人人品有問題。 2. 製作簡報 * 為何需要學?     * 簡報就是大學上課交報告的主流格式之一,不要讓大一上台報告成為你得處女秀。     * 教授或其他人真的沒有時間看或聽你細說從頭,沒有簡報幫忙提供重點摘要,人家根本不會理你更別說理解你。     * 網路上有流傳美國科技大廠開始禁止簡報,但你認真看文章,人家要的是比簡報更精簡更具體的摘要和執行說明,你連把一件事縮成10頁簡報都有困難,你確定要你把事情用一頁講完你有辦法嗎? * 練習建議     * 材料就從社會新聞開始,把一個事件做成一個簡報     * 簡報至少要有5W1H和結論     * 簡報頁數先強制自己在10張以內     * 做完後可以練習自己講一遍,順便練口語表達 3. 使用Canva * 為何需要學?     * Canva是一個好用的線上設計服務,他的優點是提供大量優質的模版讓你參考,讓你省去研究排版配色的時間     * 進入大學後,無論是社團、打工或是生活上甚至經營自己的社群媒體,都需要高品質的圖文來吸引他人,     * 根據20/80法則,做最好的前20%作品會吸引到80%的關注度,你的東西擠不進去前20%根本沒有人看到。 * 練習建議 * 就是從周邊活動開始,先從看社區活動海報要怎樣修改起步。 * 先從換圖片做起,不要幻想自己可以一開始就能設計整張海報。 * 記住Canva目的是在降低你做美編的時間,如果你因為要做好海報花太多時間在挑圖片喬排版,那就本末倒置了。 4. 長期目標:自學一項技能記 * 為何要學? * 20年前誰

關於MAC電腦該怎麼選?2022Q2

圖片
先說總結 如果你要買筆記型電腦,推薦順序 1. MacbookAir M1 8G記憶體/256g硬碟:適合給沒有用過MAC當主力機,或是只有文書和1080P影片編輯的用戶。 2. MacbookPro14 16G記憶體/512g硬碟:雖然價錢偏高,但遠超一般需求的效能,如果你用起來工作效率還是低,那絕對是你的問題不是電腦的問題。 3. MacbookAir M2 8G記憶體/512g硬碟:輕薄好攜帶,適合需要一直在外面活動辦公的人,但那個偏高的價格,不值得現在就投入。 算是心態建立 買M2的人不用解釋為何花大錢,畢竟買新不買舊。 買M1的也不用解釋為何要買舊的,預算內夠用即可。 沒時間你就看到這裡即可 再來說關於M2 Air的記憶體事件 綜合各方數據我的分析 1. 256g機種在硬碟速度測試軟體數據比較慢是真的。 2. 但是其實256g版本在其他軟體測試下,對於小檔案傳輸跟其他版本差異不大(小檔案傳輸會看4K數據),這也是蘋果願意用這顆硬碟的原因,而且這數據還是由比較不親蘋果的YouTuber做出來的。 3. 如果你已經知道這個新聞,我就會建議你買512g以上機種,畢竟心魔比事實更難克服,沒有必要花錢買自己沒有信心的東西。而且價差6000塊,用分24期購買一期多250元台幣,每週少喝一杯咖啡就有了。 具體分析各機種由價格低到高 MacbookAir M1:未來講到21世紀20年代一定會被提到機種 1. 既然蘋果沒有把他從新產品線剔除,代表蘋果對他還是有期望或市場目標。 2. 他的工作就是要做為大家的第一台蘋果電腦。 3. 透過成熟的外型設計和配置,以最低成本做出一台工能夠大家日常使用的電腦。 4. 適合給那些第一次用蘋果,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接受的人買來嚐鮮。 5. 因為價格低,所以買起來比較不心疼,甚至因為入門,等你要賣時,也會有很多新手來接,你降個幾千元就能脫手。 MacbookPro13 M1:光芒背後的陰影 1. 官方網站已經沒有在賣全新機,算是被蘋果認定下市的機種。 2. 當初設計目的是要給只要AIR效能但需要更大電量的人。 3. 適合給那種整天要在外面工作沒有辦法充電的人使用。 4. 但目前蘋果都是用USB TypeC充電,所以你如果真的擔心電力,買一個規格好一點的行動電源就能增加續航力,真的有必要為了續航花大錢。 5. 除非有比全新M1 Air更便宜的價錢

自費評測:SONY INZONE H7無線電競耳機

圖片
  產品圖(來自官方網站) 先說結論: 1. 優異的設計和聆聽品質 2. 用了就上癮的邪惡滾輪 3. USB隨插即用 4. PC端有完整應用程式 5. 沒有降噪但還是有優異的被動隔音 6. 藍牙連結品質就堪憂 7. 沒有暫停鍵 前言 SONY在2022年終於決定進入這個非常競爭的電子競技市場,就很多大廠一樣,為了展現決心或擺脫過去品牌印象,這次SONY選擇設立新品牌INZONE系列,並用藍紫色當作品排識別顏色。 目前截至2022年7月,SONY率先發布了三款耳機H3(有線)、H&(無線)、H9(無線降噪)和一款螢幕M9。 這個系列當然在售價上依舊維持跟SONY本家一樣沒有特別超值,但SONY也非常瞭解他的用戶,用戶會等他,就是願意不在乎CP值追求。而SONY作為對這這些用戶的回應,就是提供100%對應PS5的各種設定,甚至做到隨插即用。簡單來說,就是給那些不想花太多時間測過來測過去預算上比較寬裕的人。 耳機產品線H系列 耳機這次其實SONY算是誠意滿滿,這次全系列外觀設計全面使用本家旗艦降噪耳機W1000M5的設計。 電競耳機最有趣的是,根據用戶預算不同,需要推出幾款給用戶選,不是能夠推出一款就要通吃市場。 這次就推出三款,直接說差異和推薦。 最入門款H3有線耳機(定價台幣2790元):CP值最低款 耳機3000以下,基本上不能有太多要求。 這款又是有線耳機,在現在因為手機全面取消3.5mm耳機口的時代,你買一隻耳罩式耳機如果還要接線,那代表你出門還要帶一條線顧著他。除非這個耳機的專業性能力強大(但通常手機的耳機孔出力也無法發揮他應有的效果),不然有意義嗎? 推薦程度:都要花錢在SONY和電競耳機上了,不需要為了預算就將就放棄SONY無線的便利。 旗艦款H9(定價台幣8290元):如果只有一副耳機你該選他 旗艦款最值得說的是他的降噪機能,號稱可以把電腦或室內環境噪音處理掉,增加玩家專注度。 具體來說就是SONY自家旗艦降噪耳機WH-1000M5的改造款,犧牲一部分高音質設定換來3000多的價差。 因為兩隻耳機設計目標課群差太多,加上有3000元的價差。硬要兩隻耳機做對比,我會說沒有太大意義。 我的推薦角度,如果 1. 你只有一支的預算 2. 以放在家中或公司的電腦(PC)和電競為主要用途 3. 對連接方便穩定性要求大過音質或設計 4. 手機只是用iPhone

亂買系列:威剛Xenia14第十一代CPU版本

圖片
前言: 這台是在PTT的nb-shopping上看到的 週五去面交一台威剛的Xenia14經過這幾天的搞來搞去,終於是大致上搞定了 先說品項狀況 賣家說是公司給的,所以沒有發票 基本上外封條沒拆過,封條是很難復原的貼紙,加上賣家願意我現場沒付錢就開箱。基本上可以認定為真新機。 後來從從保固狀況來看,保固直接到2023/12/31,我是2022/4/8拿到機器,等於我還有20個月。從日期是12/31,應該是公司整批直接出貨給廠商的機器。但是保固看序號,序號印在機器背面,看來會掉漆。所以萬一掉漆後難以辨識時不知道會怎樣安排保固? 再說為何想買這台 我想要一台 運作Windows系統的。 輕一點的。 具有一定擴充性,最好記憶體和硬碟可以擴充。 有雷電4接頭可以讓我隨意外接各種東西。 左邊或右邊都能充電 這台機器設計本身就是當初Intel用來給媒體和廠商示範11代CPU效能的模型機,代表他的設計一定程度上是Intel原廠檢視放行過的。 硬體層面的優勢 14吋,不到一公斤。 支援快速充電,0~50%充電快速。 硬碟和記憶體都可以擴充現在不少15吋機種都不一定有做到。 豐富的接頭右側有 獨立電源接頭:這很重要,現在輕薄筆電慢慢學蘋果用TypeC代替充電口,等於寶貴的接頭有一個被長期佔用。有獨立電源接口,就能確保當你需要所有接口時,所有接口都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全尺寸HDMI:當你有過轉接頭全部失效的經驗後就會愛上這個設計。 USBA接頭:滑鼠鍵盤大多都是這種A頭的,你家老隨身碟也都是,所以還是需要。 雷電四:這個就是我入手這台的原因,我需要這個接頭讓我亂接東西,同時他是TypeC外觀的關係,也支援PD充電,所以可以用手機TypeC線+充電器替他充電要出遠門可以手機筆電共用一套充電系統。 豐富的接頭左側有 防盜孔:這就是某些公司安全需求需要配備的,這也是一台筆電在列入商務機時需要考量的。 USB TypeC插頭:這個就是一般TypeC,但比其他廠商好的是,他是可以輸出視訊和聲音和充電的,讓這台筆電成為少數可以左右側都充電的機種。 USBA接頭:優點同前。 全尺寸SD讀卡機,傳輸速度不是重點,重點是13吋機種還願意配這個,對於攝影用戶相當友善。就算不攝影,也能用隱藏卡讓他變成一個便宜外接空間。 3.5吋耳機口:雖然在手機上已經是希有生物,在筆電就是標準接口。 使用體驗 鍵盤盡力了

我的新買電腦的流程

 因為最近剛搞完一台桌上型腦,所以記錄一下我的一些安裝流程和必裝軟體。 開工前的準備作業 有斷電開關延長線一條:有時候當機你只能靠拔插頭,但有斷電開關,就不用一直拔插頭。 先準備安裝檔,我推薦 Ninite 這個服務,你可以選擇他幫你打包一些常用軟體成一包,你只要按一次,就能無腦安裝完。我自己是會打包 Winrar:無限期免費試用的解壓縮軟體。 Chrome:雖然有肥大化跡象,但還是要安裝一下以免內建瀏覽器有狀況。 GoogleDrive:雖然自己下再也很快,但是他桌面板下載頁面藏的很裡面,每次要翻出來,就要花時間。 VLC:曝光率最高的萬用多媒體播放器,你幾乎可以在任何作業系統內看到他,雖然效果不是最好,但絕對是最萬用的。 WinDirStat:幫你找出硬碟裡面佔用大量空間的檔案的軟體。 網路準備好,現在作業系統越來越多要求線上開通。 拿到電腦後 新機器請確定沒有被拆過或破損泡水。 確定主機沒有刮傷或缺角。 確認配件有沒有少。 確認保證書。 開機 先看說明書怎麼進入Bios,如果沒有說明書,可以先用手機搜尋「XX牌筆電Bios」,就會有說明。然後進Bios。 確認先把Bios改成中文,現在新的至少都有簡體中文了。 確認處理器、記憶體、儲存空間都是跟你盒子上和你下單時相同的規格。 雖然這些都能進Windows後再看,但如過進去再看發現有問題時,有時候廠商會用「你已經開通啟用作業系統」為由,要求你負擔一部份費用。為避免爭議,這樣最安全。 進入微軟設定 建議自用就綁定微軟帳號,公司用就依照公司規定操作 廣告追蹤那些都先關掉。 設定Pin碼方便快速登入。 進入Windows   系統後 先更新:這通常要跑很久,而且會同時更新驅動程式,這時候畫面會閃爍跳躍是正常的。 把上面用Ninite打包的軟體都先安裝一下。 等待期間進去設定,軟體裡面,把裡面預設的一些你用不到的軟體先刪掉,不是我們要空間,只是有些軟體你真的不知道他在幹嘛的?會不會包藏禍心? 等到更新完,系統會希望你重新開機。這時候先不要重新開機。 安裝Office,我現在都會建議你用Office365,因為真的不貴或是學校有買,真的不用省那點錢。另外,如果你是要去歐洲唸書,我會建議你還要另外裝LiberOffice,因為有些地方他們因為微軟授權費貴,所以他們會用開源軟體取代高昂的Office。 這時候還有一件事,就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