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9的文章

研究生到底要幹嘛—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二)

圖片
系列目錄 研究生到底要幹嘛—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一) 研究生到底要幹嘛—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二) 繼續第一篇,這一篇要談的是 研究能力如何具體實現? 前面講過評量一個生最重要的就是研究能力,講研究能力前,先講講什麼叫「研究」? 研究的定義 研究,有很多種說法,根據 維基百科 的說法「利用有計劃與有系統的資料收集、分析和解釋的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過程。 研究是應用科學的方法探求問題答案的一種過程,因為有計劃和有系統的收集、分析與解釋資料的方法,正是科學所強調的方法。」 我個人認為, 研究就是在解決問題 任何研究,都是從「問題產生開始」,最後終於「方法/觀點提出」。而各種領域間,不同的是在「研究的規則」,又稱研究方法,或是「驗證研究可信度的過程」 。 所以我認為看一篇研究,我會著重在 問題的提出:這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影響?問題哪裡很重要? 推論流程:到底有沒有邏輯通順?有沒有解釋引用這些之前資料的原因?研究的方式,例如抽樣的,會看他樣本怎麼選的。問卷的,會看他的問卷題目。 結論:他到底提出什麼意見?意見跟推論間有邏輯連通嗎?有真的解決他自己提出的問題嗎? 所以說 研究能力也可以說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評量研究能力的方式 研究雖然看似有標準,但因為學門複雜,各領域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加上研究種類千奇百怪,我們很難針對個人說「我很有研究能力」這件事進行評價。我自己的作法是會把研究能力,具體分為「可視化」和 「再現性」,具體關係大概是 可視化 就是看一個人的研究能否讓別人「看的懂」「看得到」,也就是接收到裡面所要傳達的資訊。 從上一篇我們提到為何要培養研究生中就一直強調「延續」「強化」的概念,所以一個研究生如果不具備延續或強化學門「寬度」和「廣度」,那他的知識和能力將會很被學界所用,就算他能解決很多複雜的問題。因為,沒有人可以運用他的研究繼續發展,等於是走到死巷子去了。 這也就是為何我們希望學生可以多發表、多寫報告,甚至是投稿?這樣就是讓學生的「研究」可視化!讓我們可以檢驗學生 有沒有掌握先前的研究,沒有誤解之前研究的成果 有沒有正確操作研究方法,得到符合學門標準的成果 有沒有確實的累積「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可視化在評量研究能力上會被忽略,因為很多人不知道 看不懂的

研究生到底要幹嘛—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一)

圖片
系列目錄 研究生到底要幹嘛—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一) 研究生到底要幹嘛—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二) 這篇主要是想要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研究生這件事 目次 為何培養研究生? 研究能力如何具體實現? 論文和工作的目的? 為何培養研究生? 研究生培養是要花錢花時間的,所以一個學術研究要培養研究生一定要具體的利益,才能讓學術研究機構培養研究生。 這裡會從「學門」、「教授」和「研究生」三者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利益 學門:最怕的不是沒有「成果」而是「沒有人」 學門的發展中,要有重大突破,需要很多學者投入大量研究能量,花費很多時間,甚至是犧牲人的性命,才能有成果。 以大家比較熟悉的「牛頓物理學」來說,大家會認為這是牛頓一人的功勞。但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會發現這是一個長達五百年以上的奮鬥。 從皇權跟宗教的權力鬥爭,讓皇帝有權力和能力累積資源,這些資源才能用於資助科學研究。再來,各種宗教改革與異議,逼使宗教對於某些對於物理秩序的問題縮手。以及最後,無數物天文學家、鍊金術士(後來的化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建造了物理學需要的「數據」和「工具」。 由此可知,學門的發展,除了需要大量投入資金外,另外就是「人力」和「研究空間」。 如如何產生「人力」和「研究空間」?就是需要大量有「研究能力」「研究興趣」的人!人多好辦事,就像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每年提供無數竹科需要的人才,竹科賺到錢後又投入研發,讓這兩所大學變成電子業研究重鎮。形成正向循環。 具體的循環就是這樣 所以為何學們要培養研究生? 因為要培養出人才,人才才能創造利益,有利益才能回饋給學門養分繼續生存 教授:取得延續或強化自己的研究的影響力 教授既然已經以「研究」當作自己的志業及生存手段,研究能否「延續」「強化」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怎麼讓研究「延續」或「強化」?當然就必須讓自己的研究有「影響力」!而人的生命有限、時間有限、精力更是越老越差,自然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產生影響力!進而達成延續和強化研究的目標。 就像歐美、日本都有很多研究室號稱「諾貝爾研究室」,研究室的研究被有效延續和持續強化,產生受到諾貝爾評審承認的影響力,所以以能夠持續獲得諾貝爾獎。再用諾貝爾獎的影響力來募款維持研究。 所以為何教授要組織研究室?為何有師生制?為何要學生發表?這都是在累